关于中国历史学的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学的毕业论文范文精选,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民国时期歌谣起源问题研究辨析

  摘要:民国时期,傅振伦、邵纯熙、茅宗杰、朱自清、朱光潜等学者立足于当时的大量歌谣材料,以现代学术意识,从歌谣功能和歌谣创作两个方面就歌谣起源问题提出了个人观点,如情感说、劳动说、个人创作说、二重创作说。这些观点都是基于歌谣的某一方面而提出的,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们却满足了当时人们对歌谣起源问题的了解,拓宽了歌谣研究的视野和界限,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歌谣研究。

  关键词:民国时期;起源问题;歌谣

  起源问题历来都是学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是他们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因为追根溯源,能够让我们揭开事物神秘的“面纱”,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事物、更准确地把握事物、更有效地引导事物的发展。同样,对于事物起源的各种推测的探讨也有利于我们了解事物的多元发展,推动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歌谣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学界的关注对象,也有许多学者尝试性第去探究歌谣的源头或歌谣产生的原因。而歌谣表现问题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歌谣起源的研究。因此,对歌谣起源和歌谣表现的梳理可以加深我们对歌谣性质与内容的了解,推动歌谣研究的深化和细化。

  一、歌谣起源研究的现代意识

  通常,我们在回答歌谣的起源时或歌谣的来源时,总是从歌谣的功能或作用及对歌谣产生场面的描绘性记载中去推测歌谣的来源。这是探究歌谣起源的一种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我们还可以从歌谣的创作机制的角度去研究歌谣的起源,即利用已有的歌谣资料从人的角度或创作者的角度去推测歌谣的起源。西方的现代文明告诉我们:自从与动物界彻底分离后,人类就不断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以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从而得以生存、繁衍后代。这引发了当时刚触及西方现代文学的学者的思考,他们从传统的客体研究角度转向对主体的研究。而对于歌谣研究起源研究而言,将歌谣主体的人的作用作为研究视角不得不承认是当时学术研究的一种突破。在他们看来,究竟是什么人,运用什么方式,出于什么目的,采取什么手段,才使得歌谣得以产生、传播和发展?在现代歌谣学建立之初,这种研究思路曾得到一些人的认可,更有诸多学者就此展开对歌谣起源的探讨。其中,傅振伦的歌谣起源研究最具有现代学术意义,他是从现代学科体系发展的角度对歌谣起源问题进行研究的。

  傅振伦在《歌谚的起源》一文中论述了歌谣的起源问题。“歌谣是一种无一定记载的民众所作的押韵诗歌,所以大多数歌谣的起源,除了从他的内容,有点痕迹可考外,可说是无处可考,至于谚语的起源,更难找了。”[1]他认为:“我们也只能从形式、内容去考求他们的起源,加以推定罢了。”[1]他强调了歌谣内容和形式在研究歌谣起源中的作用,他的论述却以歌谣主体的人为中心,歌谣的一切内容和形式都是为人的需要而不断地转变。因此,傅振伦从三个方面对歌谣起源问题进行研究:

  首先就是歌谣的创作者。歌谣的创作者是人,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创作歌谣的人;只有那些特殊身份、特殊职业和特殊经历的人才能够成为创作歌谣的人。他说:“据我个人看歌谣谚语的经过,创作歌谣的人,可说是”六种人:小学生、儿童、乞丐、说书的、杂耍游戏的人和妇女。

  其次,创作歌谣的动机。人类与动物界的区别之一在于人类的每一次创造、每一项发明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于满足人类某方面的需求。就歌谣而已,无论是较早的生活歌还是晚期的滑稽歌都是源于人类的需要。他认为,人类创作歌谣出现五种原因:“有些歌谣,是一般劳动界的人造的,用意不过,减少他们的劳苦,歌咏忘苦而已”,“有些歌谣是当无聊之时,信口吟咏,用以自慰,用以消遣,或用以写自己已受的痛苦和冤屈”,“有些歌谣是助兴的,这类歌谚多半是,与乐器相伴”,“有的歌谣是为穷人赖以谋生而作的”[1]和毫无修饰、不加润色、自然质朴的童谣。

  再次,创作歌谣的方法或方式。歌谣是民众的作品,是一定地区多数人说熟知和歌唱的。但歌谣通行于某一地区必有一个过程、一种经历。“这种经历可以说就是歌谣的所由成,也就是新歌谣的方法。”他认为新歌谣产生的方法或手段大概可以分为:抄袭或仿效、改变、仿效及联合、格式之仿效、扩大歌谚之范围之仿效、缩小古歌谚之内容和无意义歌谣的仿效。用他的话来说:

  歌谣之所成,抄袭及仿效,仿效之法不同,可分――

  (1)仿古谚语形式(如对偶式及句构造外表之形式)

  (2)仿古意以造歌谚

  (3)仿其他歌谚,而改变其形式而造者

  (4)扩大歌谚范围或缩小其内容者

  (5)无意义之仿古[1]

  尽管傅振伦从创作者、成因和创作者用的方法三个方面回答了歌谣的起源问题,但是他论述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歌谣起源问题,而是现代歌谣的起源。这从他的论述依据、参考对象及解决方法等方面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在列举歌谣创作者时曾说:“据我个人看歌谣的经验”,这就说明他的参考对象是当时的歌谣研究现状,即现代歌谣运动以来的歌谣研究及他本身对歌谣的理解。他所认为的歌谣创作者如小学生、说书者、乞丐等下层民众是社会发展都一定时期的产物,而在歌谣产生的原始社会时不会存在的。至于后面所谈的“歌谣之所以成”和“歌谣之所由成”同样是社会发展后的表现。因此,傅振伦的歌谣起源研究是现代意义的起源研究,而不是传统的追根溯源的研究;但他的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于现代歌谣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立足当下,关注传统问题。

  二、歌谣起源问题之歌谣功能方面

  有人说:“艺术源于劳动”。这是因为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劳动将人类与动物界彻底地分离。这就造成凡属于艺术范畴的一切形式都源于劳动的观点;而且这种看法在中国存在许多年,似乎已经成为定论。“近年来,随着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已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歌谣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直是中外学界探索艺术起源的途径。他们认为:歌谣起源问题的解决能够为艺术其他形式提供参考。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有关歌谣的起源说法可为五花八门、名目繁多。“有关专家学者在论述歌谣的起源是,往往对其中某一类实践活动有所侧重,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探讨歌谣的起源,建立了不同的学说”。[2]P29赵晓兰在《歌谣学概述》中列举了有关歌谣起源的几种代表性的说法:模仿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宗教说和劳动说。其实,早在20世纪初期,一批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就歌谣起源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尽管这些看法只是反映了歌谣起源的某一方面的线索而非全部,但是了解这些看法对当前活跃学术思想、推动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篇二:中国古代建筑的防火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件为主要结构,防火性能差,给古建筑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防火措施之外,古人也通过精巧的设计,通过各种防火观念表达祈求建筑物平安的良苦用心。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和丰富的艺术装饰享誉内外,在世界建筑史和文化艺术史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受到了国内外旅游者的高度赞赏。

  中国古代建筑自原始社会起,一脉相承,大都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木材具有良好的伸缩性,取材方便、加工容易、灵活性强,具有较强的抗震性,但由于木材极易燃烧,给古建筑带来了极大的火灾隐患。以故宫为例,从公元1420年建成,到公元1911年溥仪退位,491年间,据有记载的火灾,就有四、五十次,若把零零星星未酿成灾的失火也算在内,恐怕不止百次。为了应对火灾和防患于未然,古代人民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故宫里面摆放“吉祥缸”为灭火提供水源,设置防火墙以防止火势的蔓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思想意识上的防火方法。

  一、在屋脊安装吻兽避灾

  在古建筑屋脊正脊的两端通常可以看到一对琉璃制作的装饰件,龙头形,龙口大开,咬住正脊,这就是正吻,也称鸱吻、龙尾、龙吻、蚩尾等。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好在险要处张望,喜吞火,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在房脊上安装鸱吻,能防止建筑物起火。在垂脊和戗脊的前端装饰有成排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设置与时代和建筑物等级有关。以清代为例,故宫太和殿数量最多,为11个,领头的是骑凤仙人,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传说,龙、狎鱼、斗牛都是能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兽。

  二、在天花正中设置藻井与避火珠防火

  藻井是天花板的一种,据东汉时应邵编撰《风俗通义》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象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这里的天井即指藻井,而藻井又是东井的象征。东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有星八颗,因位于银河东侧故名曰东井。以藻井压火的设想,来源于我国古代“水能克火”的认识。在当时的设计师看来,光有“藻井”还不足降服火灾,于是再安装上一颗避火珠,似乎能更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门不带钩

  在北京现存的古城门和明清故宫以及明十三陵等处的门匾中,只要是明清两代的遗物,所有的“门”字都不带钩。这种写法,也是古人有意而为之的。明代的马愈在《马氏日抄》里记载:“宋都临安(今杭州)玉牒殿灾,延及殿门,宰臣以门字有脚钩,带火笔,故招火灾。遂撤额投火中乃熄。后书门额者,多不钩脚。”古人认为 “门”字上的钩与“火”有关,带钩即带“火”,此后皇家建筑上“门”字一律不带钩。

  四、以黑色瓦盖来克火

  作为皇家建筑,整个故宫全部是红墙黄瓦,一片金碧辉煌,惟有文华殿后面专为藏书使用的文渊阁顶部覆盖的是黑琉璃瓦,两端的墙壁也是黑色实心砖墙,显得与众不同。黑墙黑瓦源于古人的 “阴阳五行”之说,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条件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黑是代表水的,以黑瓦为顶,黑砖为墙,寓含着“以水克火”之意。承德外八庙中的安远庙,同样采用这种黑瓦覆顶的建筑样式。

  五、为建筑物起带水的名字

  古建筑尤其是藏书楼更为怕火,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是明朝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私人藏书楼。该楼外观为二层硬山建筑,楼下六间分割,谓之“地六”,楼上六间相通,意为“天一”,这种上一下六的房屋布局暗合《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故阁亦取名“天一阁”。乾隆皇帝修建《四库全书》的藏书楼时,便仿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建藏书阁,分别收藏7部《四库全书》。7座楼中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澜阁、文汇阁等6座名字中间一字都带“水”字旁,只有另外一座文宗阁没带“水”,这是因为文宗阁建在镇江金山上,自然不缺水了。

  六、供奉水神以求保佑

  在故宫御花园内,中轴线的末端建有宗教性建筑―钦安殿,殿内供奉道教的北方神“玄天上帝”,清代为避康熙皇帝的名讳,称其为元天上帝,也称真武大帝。传说玄武为北方神灵,代表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为龟蛇状。在阴阳五行中北方属水,色为黑,守护紫禁城建筑免于火灾。

  这些防火观念饱含着古人对平安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古人的勤劳与智慧,虽然起不到实际的防火效果,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辉煌和沧桑。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历史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下一篇:关于中外音乐历史对比的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文章推荐

|||||